Features 人物訪談 青年學者

華國泰老師訪談

1
在研究的這條路上,相信很多人都可能會面臨以下這些選擇題。碩士班畢業後要不要繼續念博班?要出國進修,當個「放洋」的孩子;亦或留在國內升學, 也就是俗稱的「土博士」?畢業之後要繼續在學術界打拼,還是要到業界工作 ?當然,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本期專訪,很高興訪問到台大毒理所今年九月新上任的助理教授—華國泰老師,一位標準台灣土生土長養成的博士。以過來人的經驗,國泰學長會和我們分享,他如何一路從師大生物系、台大生化所碩士班,到台大毒理所博士班期間發表了一篇Cancer Cell,進而成為台大毒理所助理教授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提供一些經驗參考給在台灣從事生物研究的學生,要如何增進本身核心價值來面對國際的各方面競爭,脫穎而出。

 

華國泰學長的學思歷程

大學及研究所時期

學長就讀師大生物系時,學科成績並不算是特別優秀,但學長在一次植物分類跑台的考試中意外發現,自己似乎滿擅長於這門學科,便進入了種子植物分類的實驗室做暑期研究。這也是學長第一次了解到做研究和念書考試有相當大的差異,做研究要得到結果是個漫長的過程,再加上做植物分類需要到野外採集,更是需要相當的體力和耐力,不像念書考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在這過程中,學長也因而發現,植物分類可以做為他的一個興趣,不過這似乎不是他想從事的研究。
在當時那個年代,師大畢業的學生依照規定,需要到國高中當實習老師,而當時的學長也還沒想到自己會走上生物研究這條路,仍以當國高中老師為目標。實習完畢, 學長選擇先去當兵,沒想到很「幸運」的抽中金馬獎,而就在外島當兵的期間, 學長重拾大學時期的生化課本,並決定退伍之後要繼續念碩士班。
和一般的學生不同,學長當初選擇報考各校最難考的研究所,而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即為其中之一。如願考上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後,學長進入了林仁混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實驗室,主要做和茶相關的研究。林仁混老師實驗室的風氣自由,對於之前沒有接觸過分子生物研究的學長來說,一開始遭遇到不少挫折,但因此也訓練出學長主動學習的習慣,並且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也發表了一篇小paper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碩士班畢業。

博士班及博士後研究時期

在碩一升碩二的時候,學長有機會可以直升博士班,但當時還沒有百分之百確定要繼續攻讀博士班,同時也在考慮出國的可能性,便沒有選擇直升的這個選項。碩士這兩年開啟了學長對於分子醫學研究的興趣,於是決定攻讀博班。
當年考博士班的學生就已經不算多,而學長仍以各校最難考的博士班為目標, 最後選擇台大醫學院分醫所,當時學長比較想從事以人為主的研究題目,不過所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卻是以原核生物為主的基礎研究,再加上發現許多學長姐念了相當多年仍然無法畢業,念了一學期之後,就決定重考。學長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在選擇實驗室時,一定要先做足功課,了解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否和自己的興趣相符合,並且可以稍微打聽學長姐們畢業的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
休學後,學長重新思考出國念書的這個選項,後來決定仍然留在國內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自己的年紀已經有點大,希望能夠盡早拿到博士學位,而出國念書的不確定性太大;另外就是家庭經濟的考量。因緣際會之下,學長到了台大毒理所郭明良教授的實驗室做研究助理,爾後即成為台大毒理所博士班學生。學長回憶起這五年半的博士生涯,並不算是非常順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於撞牆期,遇到瓶頸,除了和學長姐及老師討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突破,畢竟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研究課題的人。然而辛苦的耕耘最終還是有所回報,最後學長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癌症方面高點數的期刊Cancer Cell 上,無論對國外還是國內的學生,這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學長謙虛的表示,在郭教授的實驗室除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思考問題。同時學長也鼓勵大家,除了認真做研究外,上課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這是一個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最多所需的知識的方法,當然也要多看paper才能跟上最新的研究方向。
學長的博士後研究選擇繼續留在郭教授的實驗室,完成其他的研究課題,另外也申請了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的兩年的獎學金,自己養活自己。同時學長也開始積極尋找大學裡的教職。

學術界或業界 

在博士班時期,學長根本沒有想過以後要走業界,一心只把目標放在學術界教職。但和許多工作一樣,學術界的教職缺名額少,加上近年來從國外回來台灣找教職的人數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一開始找教職也是四處碰壁,石沉大海,所幸最後申請上台大毒理所的助理教授。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學長才開始接觸了解業界的相關訊息,發現台灣生技產業在未來應該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學長也鼓勵大家不妨在研究所或博士班時間,就可以開始思考之後想要往業界或學術界發展,並且充實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國內研究生的如何增強競爭優勢 

培養個人的核心價值

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關係的建立,無論之後要往業界或是學術界都是必備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有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正確的邏輯思考,能夠提出不同的方法並且評估其可行性。人際關係包括對上和對下,學習和上位者溝通,同時能進行團隊合作,並能領導團隊成員。這方面能力,可以藉著平時和指導老師的互動累積經驗,而帶學弟妹做實驗,可以訓練自己領導組織的能力。除了科學研究要做好,學習如何做人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增強英文能力
和國外回來的研究生比起來,英文能力可能會是較弱的一環,但這部分是可以自己找機會多練習加強,例如:若實驗室有外國博士後可以多和他們聊天交流;實驗室seminar報告的時候可以練習使用英文。
多看paper,多參加國際會議拓展自己的視野
多研讀paper可以讓自己和國際接軌,網路無國界,更能掌握當前研究的趨勢潮流;參加國際會議,直接和世界各地的研究學者交流,除了增加自己的能見度,更可以獲得新的想法。
加強報告的技巧
除了把實驗做好,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及研究發現,因此報告的技巧口條相對重要。可以透過平常實驗室進度報告或是seminar的準備,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建立人脈
在台灣讀研究所或博班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先慢慢累積國內的人脈關係,找到志同道合未來可以合作的對象。


後記

訪談最後學長語重心長的表示,成為獨立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後,才是真正壓力的開始。最現實且馬上就要面對的是要開始用自己的名字申請計畫經費,所有的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學長今年九月才開始正式任職,目前收了兩個碩士班學生,而實驗室也開始添購設備,逐漸邁上研究事業的新軌道。

訪問|余玟萱、魏子堂
撰稿|余玟萱
編輯|曾思宜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Investigator團隊

2013年,憑著一股對學術研究的熱忱,一群海內外學生與社會新鮮人成立了「The Investigator Taiwan 臺灣生物科學研發策進社群」。幾年來社群持續成長,到現在成員超過百名,背景橫跨基礎研究、臨床、產業各領域。我們透過經營平台、生醫報導與活動交流、協助媒合學習對象等多元面向,為臺灣的生醫領域創造了許多正面價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