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海外留學與實習 留學講座

英國留學經驗分享與博士研究路上的心法|UCL、Cambridge

英國為留學的熱門目標國家之一,英國博士班的申請流程與歐美有些許差異。本次 Investigator 邀請到已攻得英國博士學位的鍾智堯學長,以及即將展開博士生活的黃承宇學長,分享英國留學申請歷程和心得。

【講者學經歷】

鍾智堯
現職: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 Hubrecht Institute 博士後究
學經歷: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 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 博士
中研院分生所、成功大學醫工系 研究助理
中興大學獸醫系 大學及碩士

黃承宇
現職:劍橋大學化學系 博士班
學經歷:
中研院應用科學所、生化所 研究助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 分子生物與物理系 大學及碩士

(左:黃承宇學長、右:鍾智堯學長)

【英國留學申請大致流程

  1. 英國申請的博士班時長:相較於美國,英國的博士班較短,多為 3 或 4 年。三年制博士班通常需要跟教授聯絡,撰寫研究計畫(research proposal),到當地直接開始做研究;而四年制第一年可能會是 lab rotation,之後才開始做研究,具體形式仍取決於各個 programme。
  2. 非正式聯絡教授(informal interview):先透過 email 或 twitter 與教授聯繫,除了讓教授能夠了解你,也是讓你跟未來的老闆共事、共同討論博士班研究計畫的機會。
  3. 繳交申請資料:如履歷(CV)、研究計畫(research proposal)、推薦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取決於各學校的要求。
  4. 面試
  5. 獎學金申請:英國生活費大概 1500 英鎊/月(2022),會因各地物價有所差異。可申請的獎學金舉例如下:

【英國申請的反思與心法:鍾智堯學長、黃承宇學長】

  • 可多利用 twitter

有許多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教授、實驗室都會使用 twitter,他們會即時分享一些工作機會、學術分享、職涯分享等,可透過標籤檢索 #phdinterview #phdtips #phdadvice。此外,一些非正式的資訊或是特定主題的 PhD programme、job openings,則可能藏在教授的貼文或是 retweet 中 twitter 以外,其他社群也可能有 PhD 相關的資訊,如 Research gateNature careersjobs.ac.ukjobrxivLinkedin,可以不時去翻找看看。

  •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避免申請自己不想去的學程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的方法有兩種:閱讀與聊天。所謂閱讀泛指科學期刊、社群與論壇上的專業意見等,透過閱讀可以更清楚知道哪些資訊或領域是自己感興趣的、哪些是想要進一步學習的。相對於閱讀,聊天或許是另一個更有效率的方式。一般來,如果要對一個領域有所了解可需要 100~150 篇文章,但若能直接與領域專家聊天,不僅能了解他怎麼看待他的專業領域,或許也可以獲取一些職涯上的建議。釐清自己的研究興趣後,列出申請清單時可專注在錄取後真正願意就讀的 PhD programme,避免申請不想去的學程。

  • 個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之提示

個人自述需要敘寫一個好故事。內容必須真實關於自己的經歷,技術領域的細節不須過多著墨,而是要點出這個技術的重要性與對社會的貢獻,並說明自己作為一位科學家對於社會的責任。如果學校有要求先寄信聯絡老師,盡可能地早點聯絡指導教授。
另外,試著練習多寫點自己有興趣的文章,增進寫作與表達能力。多寫作間接地也可以訓練口語表達與陳述。

  • 別因為英文成績而限縮申請清單

博士班申請時,相對於英文成績門檻,老師會更看重 cover letter 與 CV。他們將會從這些文件中,觀察你的經歷、潛質,並考量你與研究室的契合程度。如果老師願意收,英文成績或許可有 waiver 的空間。當然仍是鼓勵大家盡可能達到申請的英文成績門檻,但若稍有未逮也無須因此限縮申請的可能。

  • 注意博班、獎學金申請的期限

博班申請大部分需要提早聯絡教授,並討論研究計畫(research proposal)。撰寫研究計畫可以注重 progress over perfection,先求有再求好,在現實面與研究興趣考量上提出大致的架構,細節或許暫且不須過度追求盡善盡美。此外,研究計畫的撰寫與獎學金的申請應該要視為與未來 PI 的首次合作,讓他提供你需要的協助,也在往復溝通的過程中更了解彼此的研究志趣。在英國讀博班需要格外留意獎學金申請,大部分提供給外國人的獎學金(or overseas funded programme)都相當競爭,且獎學金的申請通常一年約 1~2 次,要特別注意時間。此外,也可多了解英國的學院(college)系統,每個學院也會有各自的獎學金可以申請。各領域以及學會也有可能會有各自的獎學金,可以向未來的 PI 諮詢相關資訊。另外,也可以先拿到條件入學(conditional offer),再從台灣尋找可申請的獎學金,補足博士班所需費用。

  • 不應該覺得全世界都要給我獎學金

獎學金申請畢竟是拿其他人的錢,來投資自己讀博班,所以要想辦法說服別人自己是具研究潛力並未來有能力回饋社會,畢竟沒有人會想要把錢投入效益很低的地方。最好的做法是細看一下獎學金申請簡章,留意獎學金的評分標準,並妥善利用個人潛在的人脈及優勢。

  • 細看獎學金申請簡章

以 UCL GRS/ORS 獎學金為例,需要繳交 CV、研究計畫的簡明摘要(lay summary)、成績單、推薦信。簡明摘要是以至多 200 字的篇幅,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描述研究計畫,並用完整連貫的結構說明並吻合老師的研究領域。推薦信則可能是成敗的關鍵,一般來說,獎學金申請可能會提供推薦信撰寫方向指引,可以請推薦人多加留意。

  • 善用個人潛在的人脈

舉例而言,教育部留學獎學金以學門來分配獎學金的名額,可以審慎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可歸類到比較少人申請的學門,可以諮相領的師長或同儕,了解申請經驗與注意事項,透過潛在人脈,或許可以更容易申請上獎學金。

  • 應多花力氣了解未來的老師/實驗室

博士班畢竟需要跟老師相處 3~4 年的時間,應該要充分瞭解老師的期待、管理風格、實驗室風氣,並盡可能實際走訪實驗室感受氛圍,仔細評估是否適合在那邊做研究。

  • 不應該因拒絕信而否定自己付出的努力

申請的路上,應該要永遠把自己的身心健康擺在第一位。英國的教育高度產業化,獎學金稀缺,拿到拒絕信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努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各種不同形式的面貌,就算被拒絕,也可以從在申請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 認真對待申請文件並一步一步來

準備文件的時候,認真對待每一份文件,過程中可能會有困惑,但也能更加了解自己。有時也會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質疑自己的能力是否適配學術之途,這是正常的,你不是唯一。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經歷,多和人們談談,從不同面向瞭解自己的優勢,適時地給予自己安定感與鼓勵;當然也可以持續充實自身能力,透過學習過程肯定自己的努力。

【英國博班生存指南:鍾智堯學長】

  • 心態準備

申請博士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唸博士班的目的、對博士班的期待、未來的職涯發,這些反思都是更認識自己的機會。博士班是高度自主自由的工作,工作數大多可自由劃,畢竟博士班如同馬拉松,需要長期經營,建議將博士班視為一份正常的工作,朝九晚五,偶爾加點班,養成規律作息。工作內容是學習如何生產知識,在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學術職場的文化差異。

  • 管理規劃博士班生涯

英國的博士時程大多僅有 3~4 年,因此時間的規劃很重要,建議可以訂立每年的短期目標,如果進度落後要跟老師討論如何補救。在研究計畫的選擇上,需要思考自己是想做老師喜歡的研究題目、自己的題目、或是接手其他人留下來的研究;若別人的研究成果無法再現,建議儘早更換方向,實驗相關的資料檔案也應妥善管理。在研究上,則可以讓碩士班或大學部的學生協助目的直接的計畫、或操作單的實驗,一方面讓他們熟悉實驗操作並獲取實質經驗,一方面也可對你的研進展有所助。

與老師定期會面討論想法也不可或缺,藉此不僅可釐清研究方向重點,亦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會面中也可以告訴老師自己的目標,有利他們提供你明確的幫助,會面結束可以寄送 email 給老師們統整結果與共識,作為紀錄與檢視努力成果的參考。此外,也能請老師找 secondary supervisor,若是和 primary supervisor 在溝通上意見相左時,還能有歸屬與協調的空間。

  • 溝通合作

念博士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溝通合作,在實驗室內,同儕大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是可以多多交流與認識文化差異的好機會。英國的博士班通常不乏與其他實驗室的合作機會,研討會、期刊論文、社群媒體和其他交流活動呈現研究成果與建立個人品牌的方式,可以善用這些場合建立人脈。

  • 學習生產知識

學校會有很多資源,包括各式各樣的課程、加速器和創業資源、職涯發展諮詢、面試訓練等等。在博士班期間可以藉由善用學校的資源,發展自己的科學品味,也培養發掘好問題的能力。

【問答整理】

講座結束後的 Q&A 時間有許多聽眾踴躍發問,兩位講者也用心的一一回答。承宇建議大家可以及早開始培養開放的態度,在學時期開始多交流、透過 LinkedIn 或個人網站建立連結,畢竟在英國,討論有時候比做研究重要。跟專業的人聊天,除了觀察思路外,還可以知道各地資源。

智堯也建議大家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多參加相關講座與課,在申請過程與教授的絡也不輕易感到挫折,不要害怕多寄信向教授聯絡。

針對與教授的聯絡,承宇也提出了許多建議:清楚的信件標題、簡要明確的內容(包含申請目的、自己的背景、想要討論的內容、CV、邀約近期可以討論的時間),email 越簡短精簡越好。如果沒有回信,可以一個禮拜後再寄一次 follow-up letter,說理解老師很忙、但如果有空可以稍微回覆一下信件。

最後,對於海外生活,承宇也有很多小訣竅:若是想要在歐洲實習,EMBL 以其國際組織的特性,不需要工作簽證就能實習,會是一個較為方便的地點。另外在英國的住宿與生活費也都有能省錢的方式,如住在教堂的宿舍、擔任學生代表、或是使用二手家具等。

【結語】

英國留學與博士研究路過程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有四個心法可以陪伴你走過這段路:

  • 不要怕問
  • 掌握時程、細節
  • 找到合適老師與實驗室
  • 顧好自我的身心健康

祝大家都能申請上理想的學校!

【社群】

  1. Taiwanese Biomedical Studyabroad Group (TBSG)
  2. Project Tyra Mentor-Mentee Program
  3. 倫敦台灣生醫學會
  4. PTT 留學版 

【更多 PhD 申請建議 & 參考資料】

  1. 黃承宇‘s Medium
    1. Advice on PhD applications
    2. Where did I go wrong — reflection on my not so successful PhD applications
    3. Book Review: A PhD is not Enough — thoughts and reflections
  2. Youtube: Andy Stapleton
  3. Guide to a Postdoc

【其他 INV 留學經驗分享】

  1. 歐洲柏林自大學、EPFL留
  2. 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留學 
  3. 美國 UCI & UPenn 留學
  4. 美國 Caltech & Weill Cornell 留學
  5. 博士產學職涯分享

撰稿:楊淯元、曹暄
審稿:黃承宇、鍾智堯、陳品萱、黃云宣

 

About the author

曹 暄

曹 暄

即將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雙主修醫學科學(Human Biology) 和社會學(Sociology)。擁有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藥廠實習的經驗,享受思考和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並喜歡從不同角度剖析問題。我的興趣廣泛,喜歡下圍棋,也喜愛旅遊看世界、與人交流。期待在 Investigator 學習更多生醫領域的知識和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楊 淯元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與化學工程系雙主修,目前就讀於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生物資訊學、化學資訊學、分子模擬、機器學習。

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