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留學講座

2017年末生科留學講座經驗分享暨座談會 活動報導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在2017年12月23日早上於士林三號出口藝廊咖啡廳舉辦歐美留學講座經驗分享暨座談會,邀請四位在學中的博士生分享各自的歐美留學經驗談,讓欲出國留學的台灣學子能更瞭解國外留學申請的方向、留學生活、以及未來人生規劃等議課題。此外,The Investigator Taiwan 也藉此活動的舉辦,期許能幫助到許多想出國留學的學弟妹,能聽到不同的經驗與故事,從中釐清自己的定位。此活動能夠圓滿完成,特別感謝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的活動贊助。

※講者群:

講者 現職單位 職稱 學經歷
蔡伯宜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博士班) 博士班 慈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 學士
慈濟大學藥理暨毒理學 碩士
何哲伶 賓州大學生物學系 博士班 台師大學生命科學系 學士
University of Kansas,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MA
吳季芸 賓州大學醫學院
(基因體暨計算生物學學程)
博士班 台大生命科學系 學士
台大生醫電資研究所 碩士
陳致曄 海德堡大學/DKFZ
(腫瘤免疫學程)
博士班 台大生化科技學系 學士
台大微生物研究所 碩士

 講者分享:
dsc_5300.jpg
蔡伯宜學長現就讀印第安納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班,分享了如何有計劃的塑造自己,並且讓自己更有利的申請海外學校。學長在大學時期從癌症研究轉到自己較感興趣的腦血管研究室,善用自己在醫學檢驗系接觸到的臨床數據分析以及臨床知識,跨領域到生理藥理領域。也鼓勵學弟妹在大學期間,課堂上多發問與討論,讓教授加深印象,並可爭取進入實驗室跟學長姐做實驗、看論文、多寫proposal,建立「想、做、寫」的經驗。並了解有興趣領域的研究發展,從中構築新想法,建立做研究的邏輯。當大四醫院實習的時候,他也利用假日主動到實驗室跟學長姐學習實驗,累積了成果,共同發表論文,對於申請博士班有很大的幫助。藉由在大學時有一些初步的成果,他選擇在台灣完成碩士班,把研究成果更完整化,這個過程成為他博士班研究很大的幫助。另外,學長以自身經歷推薦學弟們在當替代役的時候,可以同步準備GRE跟TOEFL。因為兵役關係,學長曾在中央研究院念了一年轉譯醫學博士學程,這個結合臨床、基礎的學程也更強化了學長跨領域的背景。最後,學長比較美國與台灣的修課情況後,覺得台灣博士班課程較為輕鬆,反觀美國的考試、作業較多,需要大量使用英文寫作,並且強調記憶和理解並重。

DSC_5364
何哲伶學姊目前在賓州大學生物學博士班研究植物生態。學姊覺得除了申請過程中要把基本的讀書計劃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簡歷、GRE、TOEFL準備好外,更重要的是聯絡教授。以她所在的生態學領域為例,申請博士班時大多已經先找好老師,因此了解這個系上是不是有想要的老師和喜歡的研究、寫信確認老師是否有經費與容額是很重要的。寫信時,切記要有禮貌的簡述自己背景、未來的規劃,並在信上附上簡歷、SOP、英文成績等,也可以主動和老師或系上的秘書詢問學費、生活費補助的問題。學姊也分享 lab rotation 的經驗,對於去不同實驗室可以設立不同的目標。在自己想要去的實驗室時,學姊建議可以多讀論文,以確立以後長期想要做的題目。Lab rotation則像是一個去嘗試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可以多了解該領域想問什麼樣的問題,以及用什麼樣的實驗方式去解決。學姊也分享當課堂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的經驗,透過當助教可以與美國的大學生有許多互動,了解美國學生和台灣學生的差異,對未來想走教職是不錯的經歷。學姊也鼓勵即將和正在讀博士的學弟妹,可以花更多時間深入了解研究,畢竟畢業後就不會有人看博士班GPA分數,重要的是研究主題以及論文發表。最後,學姊向有志申請博士班的學弟妹推薦了由傑出的螞蟻研究專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 教授所寫的《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這本書。書中闡述了這位生物學大師對於科學家這條路上的獨到見解。學姊以此書的第一章的標題“熱情是一切的基礎”來勉勵在座的每一位。

DSC_5423
吳季芸學姊分享一路從生科背景轉投入生物資訊,目前在賓州大學修習基因體暨計算生物學。學程課程含蓋了醫學和資訊等多個領域的課程,正符合她喜歡多方涉獵、廣泛學習的性格,而未來她期許自己能成為純生物和純資訊人的中間橋梁,促進雙方更有效合作。學姊分享了申請學校的心路歷程:預備申請學校的第一步,她提及要先確立為何要去讀博士班和要讀的方向。以她自己為例,她覺得自己在碩班培養的生物資訊相關知識還不足,想進一步累積更深更廣的知識與能力。為了瞭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走研究這條路,學姊鼓勵大家在大學時期積極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向,可以進不同實驗室,就算不一定能真的確定自己喜歡的領域,至少可以藉由刪去法知道哪些領域可能不適合自己。另外,在積極嘗試的過程中,也可以認識不同學經歷的同儕、學長姊,這些人脈都是未來很珍貴的資產。預備申請第二步,學姊推薦可使用考滿分倫的部落格ETS 官網等來準備TOEFL和GRE。接著,選擇申請的學校和學程,不僅僅考慮學校排名,也需要周全考慮個人所嚮往的研究領域、地理位置等等,請教領域相似學長姐的經驗也非常有幫助。申請第三步,聯絡教授寫推薦函,她建議可以提早約一個月左右就告知教授,也可以多請一位教授幫忙。至於申請過程中,需不需要聯絡教授每個人有不同的經驗和看法,有時間和餘力當然多做無妨,但大部份的情況下不太容易直接得到確定的回覆。申請第四步,她強調要仔細閱讀學程的網站,這樣不僅可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程,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程寫出有個人特色的SOP和簡歷。申請第五步,學姊建議提早開始填寫線上申請系統,因為這些過程相當繁複,有些學校亦包括寄出英文檢定成績和大學成績等等。最後學姊提到,根據一些國外教授的看法,在英文能力方面,英文檢定考試其實只是基本門檻,教授更看重面試時學生是否能自然運用英文,也才能確保收到的學生可以適應國外生活。
 DSC_5433
陳致曄學長在德國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簡稱DKFZ)讀博士班。學長認為在德國留學的優點是政局比英美穩定、未來亦可考慮在歐洲工作發展。在申請方面,德國學校線上報名不用費報名費,但比較不同的是歐州學校通常需要有碩士學歷才能申請博士學程。申請德國博士班有兩種途徑,一是傳統方法,比較像在找工作,看到學校或求職網站的廣告,直接聯絡教授。二是可申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如:Max Planck Institutes、Helmholtz Association等的博士學程,或上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DAAD)網站搜尋適合的國際學程(英文授課)。

Skype面試時,教授重視學生對過去研究和一般對話是否有清楚表達能力。有些學程會邀請現場面試,學長分享了自己當時在現場面試時候,針對碩士論文進行6分鐘簡報,有興趣的教授會來參與,並在會後與他談話和帶領他參觀實驗室。學長提及,除了專業能力,教授也看重學生是否能和諧地與實驗室同學談話和相處;同時這也是個機會可以透過實驗室裡同學了解老師指導方式、優缺點等。在學校選擇上,學長提及德國一般不太重視大學排名,而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歷史與特色。例如:學長所在的 DKFZ 有許多臨床醫師參與研究計畫,易於取得臨床檢體和銜接臨床試驗,並和各大研究機構合作,有短期交換機會、聯合課程和研討會等。DKFZ也提供職涯諮詢引導學生不只在學界,也可以往業界和創業等方向發展。最後,學長提及校外和許多行政程序中會使用到德文,所以學習一些德文在生活上會很有幫助。
 DSC_5294
圖: 聽講者開心專注的吸取每位講者的寶貴經歷。
DSC_5497
圖:聽眾們與講者互動 (Q&A)。
DSC_5568
活動結束前的合照
撰稿 | 甄沛勤、郭曉臻
攝影 | 王振宇
編輯 | 陳恩浩、吳季芸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甄沛勤

目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主要在臨床實習,碩士班主要研究癌症與幹細胞,現在想往生物資訊、細胞再生等領域發展!希望參與社團以後,多結交不同領域的研究人才,砥礪學習!

About the author

Avatar

郭曉臻

2016 年從北醫藥學系畢業,現於美國 Rutgers University 的Pharmaceutical Science PhD program 進行研究。專注與表觀遺傳學 (Epigenetics) 結合癌症預防的抗發炎路徑研究,並篩選各類Phytochemicals 作為治療標的。在大學曾參與在生物物理實驗室,觀察人工離子通道調控單一細胞移動性;參與科技部候鳥計劃將環境檢測光譜儀整合到機器人上。對跨領域研究滿有熱誠,期望在The Investigator,藉寫作和對話了解不同領域,交流之中激發創新思考,與大家一起在生醫研究領域進深更廣。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