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腫瘤內的環境:在原本平靜且穩定的組織中,突然出現了飛速增長的細胞。這些細胞不受控制地不斷複製,不斷複製,形成一團擁擠且混亂的腫瘤。當免疫系統——我們身體的防衛部隊——衝入這片混沌時,卻發現氧...
分類 -微生物學
腫瘤中的領域展開——改造腫瘤共生菌成為免疫細胞的營養提供者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沙門氏菌搖身成為抗癌新盟友?!
現今臨床上已經有許多抗癌的方法,但每個療法皆有其利弊,其中傳統療法像化學及放射療法最為常見,但也是最會引起病患強烈的副作用。後來興起的一種非侵入性的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診療合一新利器:腫瘤內細菌與天然紫光合菌組合的癌症治療功效
細菌,一群自出生就與我們緊密共生的生物,在近年研究中發現,不只在腸道等正常器官中能夠覓得他們的蹤跡,在腫瘤這種異常組織中,也可以捕捉到共生菌(symbiotic bacteria)的存在...
現代版柯立毒素:大腸桿菌遞送抗體藥物複合體對抗癌症
細菌療法的概念源自 19 世紀末威廉.柯立 (William...
十二月小新聞主題:細菌癌症療法
近年來,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和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的興起,帶給病人治療癌症的新希望。然而,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ment...
老化影響巨噬細胞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生物內的生理時鐘 (circadian clock) 被廣泛認為與行為及生理有緊密的關聯,並屬於一種內源性的機制,這樣的內源性機制在不同的細胞類型及組織中也普遍存在...
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攻防戰──從免疫逃逸角度探索 HPV16 致癌機轉
人類乳突腫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誘發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重要危險因子...
結核分枝桿菌的防護罩──生物膜
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最早是在 1882 年由德國醫師兼微生物學家柯霍(Koch)發現,其致病菌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類鼻疽伯克氏菌如何入侵腦部?細菌版木馬機制
認識類鼻疽與致命的神經性類鼻疽的重要性 2005 年襲台的強颱海棠帶來的不只是嚴重水患,也帶來了經常伴隨著風災後發生的類鼻疽(melioidosis)疫情,合計通報了 24 例,其中 6 例死亡,2...
Come over to the dark side:李斯特菌利用抗病毒機轉增進傳播
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s, Type I IFNs)主要包含 IFNα 與 IFNβ 等,負責調節病毒感染時的免疫反應,並誘導下游的干擾素促進基因(interferon...